党团工建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团工建>>正文

学习人民教育家精神——张晋藩
发布者:盛文剑   发布时间:2025/5/6 12:44:39   浏览次数:25

为深入贯彻教育家精神,发挥教育家精神在教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福宁路幼儿开展一系列以人民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本期学习的教育家是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

张晋藩长期从事中国法制史的学术研究,是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 ,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 。2012年,获得“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 。2017年,获评为“当代中国法律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21年10月,获得第二届韩德培法学奖终身成就奖 。

2024年9月,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1930年7月,张晋藩出生于辽宁沈阳,小的时候,他最大的乐趣是听父亲讲历史故事,父亲还教他写毛笔字,开始时写柳公权的《玄秘塔》,后来又写颜真卿的《多宝塔》,经过练习,张晋藩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写出一手颜体字。另在小学期间浏览《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 ,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

1946年,张晋藩考入私立东北中正大学预科。1947年,升入本科。1948年5月8日,随学校迁到北京。到北京后没有书读,吃饭也困难,靠社会局救济。

1948年7月4日,北平市参议会通过决议,对东北流亡学生进行考试,合格的编入临时大学,不合格的编入国民党的军队;7月5日,张晋藩参加东北流亡学生大游行,反对北平市参议会决议,要求读书 。

辽沈战役后,张晋藩与两个同学准备回东北解放区。到沈阳以后,介绍张晋藩到东北行政学院学习,由于他喜欢文学,没有到东北行政学院,于是等着回北平读书 。

1949年,张晋藩入读于华北文科大学 ;7月,正式参加工作 。1951年暑假,人民大学进行清查反革命运动,张晋藩参加内蒙古地区土改,9月17日回到学校 。

1950年—1952年,张晋藩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 。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法史界不了解外国相关学科发展状况。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法制史学者才逐渐与国外有了学术交流,但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其中原因是大陆学者没有足以引起外国学者重视的学术成果。这也使张晋藩感到难堪和尴尬,于是提出集合全国力量编写《中国法制史》多卷本,并提出10个专题,以此作为编写此书的基础。1980年元旦过后,便召开了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有20多人出席 。

第二次编写会议在1985年春天召开,《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被列入国家“七五”科研规划,并得到资助,研究力量也得到充实。会议上确定了张晋藩为总主编和各分卷主编,明确了计划要求和出版事宜等。由于工程难度大,“七五”规划期内仅出版了两卷,经过审定再次纳入“八五”规划。直到20世纪末才全部出版问世。从提出编写的建议到最后出版,历时近19年的《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终于出版,总计500余万字 。

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是张晋藩早在1983年提出的。2000年,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编写大会召开,张晋藩担纲《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总主编。2007年,出版第一批四卷。2014年,出版第二批十卷 。

1995年,法律出版社邀请张晋藩为“当代中国法学文库”撰写一本专著,他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一书,表述了对于中国法律传统的认识 。

张晋藩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治学,品格高尚,是新中国法律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在近70年的法学研究生涯中,张先生一直秉持“不偷懒、不自满”的治学格言,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作力。他在创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做出了突出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