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自主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计划性、目的性、有效性,引导幼儿学会选择、学会共处与分享,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为进一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更好地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陪伴者、支持者,体现游戏的真正价值,我园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案例分享活动。
一、户外自主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创造是孩子的本能。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主游戏,过程中能学会分享、等待、妥协等社交技巧。另外,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时,会模仿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等成年人角色,透过尝试代入他人身份,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其他人的行为和感受。
当他们和同龄或不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大家的说话能力、表达方法都不一样,互相沟通过程中,小朋友对不同语气、词汇和身体语言的理解能力都得以提升。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根据场地的特点划分区域,以年龄段为单位开展混班活动,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任务前置法与幼儿一起商定想玩什么,上次游戏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再让幼儿观察一下活动区域增加了哪些新玩具,并且提前告诉幼儿游戏结束后会有分享交流环节。
二、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承受的生理负荷量,主要表现指标----活动的强度、密度、数量以及持续时间等。在幼儿户外活动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 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 。
对于中班、大班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在熟知活动内容、目标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如何在讲解和提出要求时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同时完成教育目标,达到教育目的。
三、一物多玩,让材料“活”起来
从一个物体出发,寻找各种不同的玩法。
“物”的投放:结构性强,可塑性差。教师投放的往往是购买的结构性很高的现成材料。这类材料大多不易拆分、组合,限制幼儿的创造空间,直接影响幼儿的重组再造活动。
“多”的标准:注重与众不同,忽视自我超越。幼儿的创造行为变得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权威的愿望,从而获得权威的夸奖,探索缺乏内部动机。
“玩”的方式: 幼儿自己玩多,合作玩少。活动中教师往往强调让幼儿“自己试一试”,而忽视同伴间的合作探究。
在实施户外“一物多玩”活动的研究中,应将指导“一物多玩”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同时通过“一物多玩”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我们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幼儿的分层指导,让一物多玩发挥真正的实效性。
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应该是中立的,对不同幼儿的不同表现,教师都应表现出很欣赏、很接纳的态度。切忌在活动过程中对个别幼儿的玩法当众给予积极反馈。教师可以用点头或微笑表示自己的认可。
根据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也进行了我园现有资源如何利用的思考,并讨论以下结果:
1.以年级组为单位,思考我园现有资源可以利用。
2.设计可利用的器械玩法(充分考虑器械的特性,以及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在活动的设计中大胆创想,重视幼儿活动的趣味性、幼儿能力情况,以及游戏的价值是否能够调动幼儿主动探索和合作互动能力等。)
3.户外实践,体验玩法。
上一篇:“携手启新篇,共建促发展”
下一篇:教研促成长,教师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