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正文

《呜哇!牙掉了》大班项目课程学习与研讨
发布者:卢佳萍   发布时间:2025/4/21 9:15:24   浏览次数:37

《呜哇!牙掉了》大班项目课程学习与研讨

所谓项目活动,就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围绕生活中某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的过程。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焦点在于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儿童、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的问题。

本次大班教师对项目课程的初探《呜哇!牙掉了》源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以及突发的掉牙情况大班幼儿普遍经历的换牙现象为兴趣点预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牙齿的知识,消除对换牙的恐惧,并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在项目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孙老师发现了两个问题,想提出来与所有教师共同探讨:

1.项目活动中幼儿的问题细碎,无法确保幼儿完全按照各自的问题进行分组,在遇到困难问题上常出现停滞局面,该如何破局?

2.对于教师提出的驱动性问题,在开展中教师发现其反而会过快加速幼儿探究进展,导致活动开展速度过快结束,缺少长期深入探究的机会

小、中、大班三个年级组的教师,在学习完孙老师的项目课程案例后,也都分别进行了深刻的研讨。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各年级组教师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image.pngimage.png

一、针对幼儿问题细碎及分组困难的解决方法

1.问题梳理引导:在活动前,设置专门的问题收集环节。教师准备大白纸和彩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问题用简单图画或符号记录下来,然后一起围坐,让幼儿依次分享。教师在旁协助总结相似问题,比如把“小鸟吃什么”和“小兔子吃什么”归纳为“动物的食物”,帮助幼儿将细碎问题整合,形成更明确的探究方向。

2.分组引导策略:当分组时,不直接要求幼儿按问题分组。而是先让幼儿自由交流对不同问题的兴趣,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导有共同兴趣方向的幼儿站到一起,形成小组雏形 。例如对于“植物生长”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幼儿组成一组,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小组确定具体研究问题,如“哪种植物生长最快”,增强小组目标的明确性。

二、针对遇到困难问题停滞局面的解决方法

1.困难拆解:当小组遇到困难停滞时,教师介入,帮助小组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比如在搭建积木城堡遇到结构不稳的困难,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是底部不够宽吗”“积木之间的连接方式对不对”等小问题,让幼儿逐步探索解决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经验分享与资源提供:教师平时收集相关活动的成功案例视频或图片,当幼儿停滞时,适时展示类似案例,启发幼儿思路。同时,提供丰富材料资源,像解决电路连接问题时,除了常规电线,还提供不同规格的导线、电池等,让幼儿通过尝试不同材料找到解决办法

三、调整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1.设计开放性和延展性更强的问题。比如,不要问“植物的叶子有几种形状”这种相对封闭、答案较明确的问题。而是问“植物的叶子有很多秘密,我们怎样发现和利用这些秘密呢”,让幼儿可以从叶子的形状、功能、对环境的适应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延长探究时间。

2.设计递进式的驱动性问题。先提出一个基础问题引发幼儿兴趣开始探究,随着探究深入,适时抛出新的、更有深度的问题。如先问“我们怎样让小车动起来”,当幼儿用各种方法让小车动起来后,再问“怎样让小车动得更快、更稳”,不断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

四、针对活动时间段研究不够深入的解决方法

1.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当发现幼儿进展过快时,及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比如幼儿很快完成了某一手工制作,教师可以问“你能不能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更特别的制作方法”“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部分,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2.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当一组幼儿快速完成探究时,让他们在小组间分享成果和经验,同时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发现和思路,引发新的思考和探究点,从而延长整个项目活动的时间。

3.提供更多层次和类型的探究材料。除了基础材料,还有难度稍高、具有拓展性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探索的空间。比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除了常见的实验器材,还提供一些特殊的、少见的材料供幼儿尝试。

4.增加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在探究植物后,除了记录观察结果,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植物主题的绘画、故事创编、角色扮演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探究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延长项目活动的开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