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活动中核心驱动问题的结构包括“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谁”即项目式学习的学生团队。“为谁”即项目产品服务于谁。“解决什么问题”即项目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厘清以上内容,教师可以问句的形式梳理出核心驱动问题,并以学生是否感兴趣、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是否有现实意义来判断其是否属于高质量核心驱动问题。
我园教师于2025年6月4日中午12:40,在三楼会议室进行项目活动教研,聆听了小一班项目活动开展。
小班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日常午睡和如厕环节中,教师发现许多幼儿在穿脱裤子时遇到困难,如分不清前后、提不好裤子等。穿脱裤子这一生活技能看似简单,却对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幼儿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特开展 “裤子大作战” 班本活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穿脱裤子的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幼儿遇到穿裤子的困难时,作为班级老师我们应该直接提供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是利用其他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呢?“穿裤子”看似是生活上的一件小事,但其中蕴含着儿童成长的机会,结合小朋友们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场穿裤子大行动。
小朋友是与生俱来的探索者。我们的穿裤行动接近了尾声,孩子们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放手让他们去做的同时我们发现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充分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活动开展,提高了小朋友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我服务意识,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我服务意识,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小一班也产生了问题:“如何处理教师提出的驱动性问题与幼儿主体探究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们的研讨和分享中,大家讨论出核心驱动问题的意义在于“展现和揭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帮助幼儿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项目式学习本质上是任务驱动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隐含在多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由,每个任务对应一个子问题。因此,问题分解后,师幼可以共同制订项目计划,明确项目任务,将任务与问题对应,同时明确各项任务对应的产品、时间、人员安排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幼儿的反馈等灵活调整。
教师还可以采用须知表,与幼儿一起思考和分解核心驱动问题:先引导幼儿回顾项目起源,明白“待解决的问题”,即项目的最终目标;接着引导幼儿讨论项目产品,明确幼儿“已经知道的内容”,探讨幼儿“需要明确的问题”;最后对须知表进行梳理,确定问题的结构和顺序,确保驱动性问题链中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逻辑性,完成核心驱动问题分解。
上一篇:幼儿园“角色区”创设与指导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